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书画网
1、“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
“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雕刻艺法
1)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修光是雕刻的最后修饰过程,依*不同的刀向和刀法,刻划出景物的气质和精神。
2)寿山石雕刻技法:
浮雕----浮雕按景物刻划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其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
镂空----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
链条----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3、揩光上蜡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粗磨、细磨和“揩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上蜡所用的原料是以四川白蜡65%和东北软蜡35%渗合溶化而成的中性蜡块。
上蜡前,先将石雕加热至100—150℃,用毛刷蘸溶化了的蜡液薄涂外表,待均匀后缓缓降温冷却,再用软质麻布细心揩擦,直至焕发光泽,石雕经过上蜡,虽然色泽纹理得到充分表露,但石质经加温往往逊其温润,故名贵石料不宜上蜡。
4、技法
1)圆 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获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不论是出土的南朝的寿山石猪和南北宋的人兽俑,都足以证明。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鼎盛时期,雕制人物。动帆主要仍然使用圆雕技法。这一时期享有盛名的石雕艺人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但却都是圆雕大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玻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
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如魏汝奋的《数珠罗汉》,人体比例准确,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两眼微闭,鼻宽且丰,两唇微翁,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流畅,富有动感。不论从作品前观,或是从背部看,显得一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尊圆雕的杰作。可见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跌坐的蒲团上描花巧填金粉。杨玉璇更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庄严辉煌。
清光绪年间出现的福州寿山石雕“东门派”鼻祖林培谦,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人物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玉斑的影响,并有明代德化建瓷高手何朝宗遗风。造像重于传神,造型颅著身短,形象比较肥大,衣纹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飘动。“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故事、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由于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扩大,石雕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搂空雕。链条雕。人物和雕刻动物的大型群雕,使圆雕更加精美完善。如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园》,以一群母子猪造型,反映了农家的兴旺。陈敬祥的镂空雕《求偶鸡》,以群鸡的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振奋。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碧水于飓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而游鱼,胜似鱼游水中,令人快然乐哉。林廷良的链条雕《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人们在纯熟的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2)薄 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熙时已初露端倪,雍正时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础。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熔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意艺术提高到新的境地,作为寿山石雕中独门别类的艺术形式。
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纯的色块、斑纹,即便是田石、水坑冻之类之类名贵石品也难求纯洁无暇。倘若这些瑕疵出现在印体部位,无法通过钮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艺术处理,势必影响到石章的品级,过分雕琢又容易损坏宝石的天然文彩。在这种情况下,雕饰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意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几个步骤:
构图——在消磨成形的章面,发挥作者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构思设计,充分利用寿山石的纹理、俏色等特点,用毛笔在石面上描绘出图画。
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中国画同理。景物的层次一般不宜重叠过繁,交*过密,石坯上的裂纹、砂格要尽量遮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作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这是艺人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
3)微 雕
寿山石微雕产生于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是书画艺术、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别具一格的崭新的艺术。
微雕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据萧艾的《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战国时的玺印,小的如累黍,印文却有朱自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典型作品。在寿山石方面,清朝福州的石雕艺人杨进、周彬,亦喜爱在花纹等静僻处刻以小字。清末福州西门派薄意雕刻家林清卿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名字、年月。篆刻边款艺术也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有学识、通书法、求意境的文人在印章这方寸中自文自刻.用铁笔作书,作画寄托情趣,既自我陶醉,也与友人共赏。明代文彭首创书法镌进印章旁款。清人西泠后四家中的陈豫钟、陈鸿寿,皖派的邓石如,会稽的赵之谦的边款艺术,在书法和刀法笔意、运刀上达到完美统一,大大超过前辈。书、画、篆刻风靡海内外的浙江吴昌硕,福建陈子奋都常在印章边上作人物造像,呈汉画风格。由于印章体积有限,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兴,迫切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尽的意境,于是寿山石微雕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应运而生。
当代福建陈忠森和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在长期研究中认识到寿山石质地脂润,不碍刀,用力少而易攻,以刀代笔是最理想的材料。他们在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篆刻的同时,在寿山石上作微雕尝试,历经艰辛,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纤如毫发,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墨迹。由于寿山石质较脆,刀过即被粉尘湮没刀痕,不可能看一字刻一字,故得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又依据寿山石特有的斑斓色彩和纹理,或配以相应的山水、花鸟、人物,首创了既熔金石书画于一炉、又别于金石书画的新艺术品。如今寿山石微雕艺术已受到东南亚及欧美艺术品收藏家的青睐。
4)钮饰雕刻
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三千多年。以其作为凭信和权力的象征,古今皆是,自有印章,便有印钮装饰,无所谓谁先谁后。
印钮,俗称印鼻子,用以穿绳系结。开始纯为实用,而后才加以巧饰,如在鼻钮上雕刻不同的兽头,用以标志各级官阶。秦汉六朝的官印,除了以金。银。铜等质料的不同来区分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如汉代,皇帝用玉玺虎钮,皇后用金玺虎钮,诸侯王用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尉。三公。左右将军金印龟钮,食二千石银印龟钮,二百石以上至千石铜印象钮。除此以外,历代还以螭、狮、龙、风、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鸟、鳌、熊、编幅以及十二生肖中其他动物作为印钮饰物。
自元代工冕以花乳石为印章肇始,因石印易于受刀,为时人竞相采用,遂至盛行。以寿山石作印材,除了柔而易攻之外,尚有洁净如玉,色彩斑斓等优点,备受各方人士青睐。寿山石印章广泛使用钮雕,也于明代勃兴起来,成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本世纪50年代初,福建泉州苏大山先生捐献的明朝李卓吾遗印两枚,是清朝同治年间修林李小宗词时出土的,一镌白文“李贽”,一镌朱文“卓吾”,钮刻单狮,蹲坐侧首,神态淳朴。这是迄今仅见的明代寿山石印钮艺术晶。
寿山石钮雕始以古兽为主,逐渐发展有博古图案、翎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品类,印钮虽小,却吸引了不少石雕艺术家在印钮上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以高超的技法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赋方寸以万种风流。清代杰出的雕刻家杨玉璇。周尚均,也是雕钮高手。杨玉玻的钮饰风貌是集古代玉至铜印的规范,充分发挥寿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艺,突出兽钮的神、情、趣,因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周尚均制钮与杨玉璇的风格不同,以华茂、清灵。流畅著称,且常用夸张手法强化形象、达到微妙人神的境界。他还善于撷取些纹图案刻博古平钮,并在印台四周刻浅浮雕锦褥纹和取古铜器图案加以演变作边纹。周尚均的博古图案直处平整,转角处圆浑流畅)图案间隔紧密,有针线难人之妙,堪称一绝。
清同治光绪年间,福州“东门派”鼻祖林培谦亦精干印钮与博古图案的雕刻艺术,所刻兽头形态,刀法灵动,须发均用开丝,从不间断。其得意弟于林元珠所刻印钮,道健有力,神态逼真,尤精干须、鬃、毛、发的刻划。“东门派”刻钮的后人颇多,杰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郑仁蛟、林寿煁、周宝庭等。他们虽承师法,然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宝庭的兽钮雕刻能兼融东。西门流派之风韵,总结出古兽钮百余种名目,是寿山石钮雕的一代宗师。
“西门派”本来就以治印雕钮作为本门派的宗业,因此从潘玉茂开始,到潘玉进、玉泉兄弟,以及后续弟于林文宝。陈可观。陈可铣等都是雕钮名家。作品风格与“东门派”遏异,以古雅大方,浑朴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的珍爱。
今日高档的寿山石印章,几乎每章必雕钮,除了刻古兽钮外,尚雕现代动物、植物,也雕人物、花果鱼草,还兼雕薄意,是古代习尚流风的延续和发展。印章有钮无钮,其经济和艺术价值相去甚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