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蕾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 要 : 本文将人类社会的艺术现象看作一种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而且是由人类社会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从人类个体的角度看,这种存在是以情感符号的形式,以艺术作品为中介,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接受者的思维情感之中;从人类的社会性来看,这种存在又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本文重点论述了艺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强调了感情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 情感符号 存在 原始沉淀 情感本质 编码 解码 艺术传播
在人类创造的所有的概念中,艺术这个词是最不可捉摸的,也最不好界定的。艺术就如同生活本身那样混沌、暧昧,但却如此丰富多彩、神秘莫测。然而,从婴儿听妈妈在耳边轻哼的摇篮曲,学步的幼童在纸上的信手涂鸦,学语的孩子听到的童话,乃至恋爱时的情歌、情诗,成年后一直伴随着的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等,直到生命终结时,葬礼上奏的哀乐,艺术又的的确确以各种形式渗入一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从这一层面说,艺术和生命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是由人类社会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以情感符号的形式、以艺术作品为中介,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接受者的思维情感之中;同时这种存在又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
在这里,不准备将艺术这一概念引入哲学的广义的范畴,即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这里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即各种艺术作品的总称,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作品呢? 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并没有艺术品这一概念,所以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四讲》一书中对艺术作品作了如下的诠释:埃及的金字塔、殷周的青铜器、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国与印度的佛像雕塑壁画、非洲的原始面具……等等,它们当年的创造并不是为了审美观赏,而有其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社会功利的实用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所谓艺术品其功能原非审美,它们本不是为了给人鉴赏的。“艺术品”这个概念在西方到近代才有。就今天来说,造房屋、购衣物、添家具,……也首先是为了实用。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过去农民们挖出来常常只作储存什物的坛罐使用,它们也不是审美对象……所以只有当某种人工制作的物质对象以其形体存在诉诸人的此种情感本体时,亦即此物质形体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现实地出现和存在。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的审美本质和情感本质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最明显的界定。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众所周知的,而人类的美感又是和人类的情感密不可分的。本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坎农(W·B·Cannon)提出了情绪丘脑说。他把人的情绪确定为丘脑释放的神经冲动。现在,丘脑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公认,外周刺激引起感受器官的兴奋,沿神经通路达于丘脑,并与情绪模式发生或冲突或和谐的关系。从而激起丘脑的神经冲动。这种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条件反应,它反过来调节和控制丘脑释放的神经冲动,这种经过理性控制的丘脑神经冲动,传送到内脏器官和骨络肌引起诸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泪、捶胸顿足、眉开眼笑等等情绪反应的行为。 而上述的情绪反应难道不是在人们面对艺术品时经常出现的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美感是一种先于艺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首先人为一种生物体,美感产生于人类动物属性的一种快感:动物在自然进化中形成自己的快感尺度,又在自然进化中发展着自己的快感尺度。有了视觉才出现了视觉快感;有了听觉才有了听觉快感;离开海洋爬上陆地,才有了呼吸新鲜空气的快感;出现了雌雄分化,才出现了性快感;大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游戏的快感;脑皮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求知欲、创造欲得到满足的快感,如此等等。从局部看,环境是否适宜是由动物的内在尺度裁决的;从进化的长河看,动物的内在尺度又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快感由心裁决,心又由自然创造,这正是我们提出“美由心裁,心由物造”的生物学根据。 ;其次,当人类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美感又成为一种先于艺术的原始沉淀:在最原始的生产中,从人类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如石器、弓箭等等开始,在这种创造、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人对自然秩序的一种领悟、想像、理解、感受和感情,而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感性结构(劳动活动本身)中得到统一时,就产生情感愉快,这便是最早的美感。其中虽已包含着朦胧的理解、想像和意向,但它首先却表现为一种感知状态,表现为感觉、知觉,它可说是使人类精神世界的史前史,这即是原始积淀。可见,在这种原始的积淀中,已在开始形成审美的心理结构,即人们在原始生产实践的主体能动活动中感到了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不是具体的自然对象,而是自然界的普遍形式规律)的合一,产生审美愉快。由此应得出一个结论——审美先于艺术。 既然在艺术中,情感及由原始的情感引发的美感是艺术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艺术是一种以情感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存在。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是以先于艺术而产生的人类的原始情感为基础的。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指的是在人的感觉、意识、思维以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摄影和反映。就是说,存在和物质是同一的概念。但艺术作为一种存在似乎违背了这一法则,一般艺术品作为客观实在来说于绘画往往表现为画布上的颜料和线条的组合、于雕刻是经过人工切割的石头、于文学是印在纸上的语言符号组合、于音乐则各种人工的声响在空气中的振动,我们感受到的艺术存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中,面对金字塔,我们不会为石头本身感动,我们所感动的是我们内心深处被触动的情感,即艺术品所指向的象征或映射到大脑中而存在的一种幻像,从这一层面看,艺术的存在似乎是在人的感觉、意识、思维之中,这也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关于艺术多年争论不休的焦点。其实,我们应当看到,人类的思维本身和客观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思维无法超越人所处的自然,“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所以艺术从感觉上说不管有多么神秘,本质上艺术存在的前提仍然要以客观的物质世界为基础。由于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从一生下来,思维就受到最完善的符号----语言所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是表达思维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本身已经离不开符号,再由于艺术从创作到被接受都要以思维为基础,所以艺术注定了要以人类情感的符号方式存在,就此苏珊·郎格有过精辟的诠释:艺术品是将情感 (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症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识认的形式。 艺术作为情感符号有存在具备了语言符号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并非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崇高之极、神圣之极或神秘之极,而是由于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形式在逻辑上互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就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艺术作品比语言更具符号性,完全不知道它的意义也可以了解它,甚至利用它。因为一个完整而明晰地表达出来的符号,直接对欣赏者呈现出它的蕴含,只要他对于借助特定媒介面明晰表达的形式是十分敏感的话。 我们知道,情感直接产生于物质世界对人类感官神经的刺激及思维意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和处理,而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符号中最能直接作用于感官,并引起思维意识强烈反应的符号形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中国艺术市场没规矩
下一篇: 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