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胡波


社会转型,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享,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利益集团和得益人群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近几年,不仅一般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而且群体性事件也日益增长。正因为这样,人们对突发事件高度关注,有关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并且将成立专门的机构了解、调查、研究和引导这一极其重要的工作。

  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大众传媒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一定突破和创新,大众传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空间不断增大,突出表现在对空难、矿难等重大事故的报道明显增多,灾情信息的公开传播也相当迅速及时,如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辽宁等地矿难,禽流感和奶粉事件等的报道。

  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匮乏和理论建设上的滞后,对新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管理上都存在着种种误区,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由于制度性安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限制仍然较多、媒体采访困难、报道不及时、相关信息不充分,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报道总是处于被抑制、被掩盖的状态[4]。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对突发事件价值认识上的传统观念仍存有影响,认为突发事件是坏事,对其进行报道后果是消极的;二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相沿成习的做法影响,如对突发事件报道要求处理完毕或查明原因后再予以报道,或强调片面的正面报道,以致出现“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应对突发事件后果承担责任的有关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回避工作失误,以敏感或容易引起社会恐慌为由实行新闻封锁。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往往由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对事件进行微观化管理操作,重内容控制,轻方向调控;强调宣传纪律,忽视传播规律。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新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其社会功能未能得到正视和发挥,新媒体功能结构失调,公共服务职能疲软。

  我国新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缺位、失位,直接影响到危机信息的有效传播,造成流言蔓延、谣言四起,并使媒体信誉受损,这在近年发生的多起群体事件的传播中都有体现,“躲猫猫”、“俯卧撑”、“冲凉死”等等,甚至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不过,在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过程中,新媒体依然显示了它的强大优势:即时快速的传播手段,跨地域跨时空的广泛覆盖,随时随地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等,都让传统媒体相形见绌,例如在央视北配楼火灾事件中,传统媒体基本缺位,手机用户成为第一现场记录者。网络记录表明,最早反映火灾的,是网民“加盐的手磨咖啡”。他自称在事发时恰好路过现场,随即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拍下现场照片。这些照片于当晚21时04分上传到天涯社区博客空间。之后12小时内,这批照片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跟帖达1700多个[5]。从突发资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上,展示了新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优势。

  作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新媒体因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将会继续担当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责任,影响社会大众。

  四、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上应该承担的责任

  目前,正确定位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为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据资料分析,突发事件在今后一个时间里仍将呈现增长的态势。在突发事件面前,新媒体将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何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将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崭新课题。我们期待,新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所共同构成的全新媒介生态环境,将推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演变,同时将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的水平。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文章:浅谈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


【相关内容】

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

佚名

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

佚名

浅谈徐悲鸿画款轶闻

佚名

浅谈徐悲鸿画款轶闻

佚名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王健

浅谈会计信息传播

万晓文

浅谈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

张咏华

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

佚名

浅谈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张晓

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