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文章作者:佚名


  一眼当先,大装置牵引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过去以万年、千年、百年为尺度,已经变成现在的十年、一年,甚至日新月异。但对物理学、天文学来说,似乎还在啃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老本。

  重大突破,科研仪器先行。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柯伽认为,天文学乃至物理学都是实验科学,前人的理论研究走在了前面,后人的实验验证是关键,这就必须用到大科学装置。

  

  1月11日,专家学者对“中国天眼”进行考察(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学科,谁在提出问题,谁就掌握发展动向,如果没有大装置做实验,就提不出问题,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解决问题。”李柯伽说,边界尚未知晓的天文学,无疑是发展中的学科。

  “天天摸着望远镜做观测的人,才能发现前沿的问题。”韩金林说,过去中国缺少大望远镜设备,天文学家只能在某些领域从理论方面深挖,而现在则可以从观测角度做出更多原创的、世界领先的成果。

  

  1月11日,专家学者对“中国天眼”进行考察(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从开工建设到国家验收的短短9年间,收获满满:

  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篇,EI收录76篇。获得第一专利权人的授权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发现脉冲星优质候选体146颗,已证实发现的脉冲星102颗。与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成功实现联合观测,在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

  据国家天文台原台长、“中国天眼”工程经理严俊介绍,在建设阶段,“中国天眼”获得了钢结构、自动化产业、机械工业、创新设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电磁兼容研发、建设工程等10余个领域的国家大奖。

  

  1月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馈源舱(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目前,“中国天眼”已成立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将统筹望远镜运行相关战略规划、凝练科学方向、项目遴选、数据公开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将来围绕“中国天眼”建设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射电天文大数据等科技中心,还将发挥辐射、引领及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北京东城区美术家用画笔致敬战“疫”英雄
·下一篇文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7.2万部古籍网上免费阅览


【相关内容】

通过秋季拍卖透视艺术品市场的经济规律

佚名

伊丽莎白·泰勒通过法律夺回凡·高名画所有权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