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文章作者:佚名


联合国首日封上是哪里的桥(图)

  在古镇周庄,几乎每个导游都会说,画家陈逸飞一幅以双桥为主题的油画,印上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引起世人瞩目,周庄从此走向了世界。从1985年初到现在,二十几年中只有极少数人见到过这枚首日封,媒体也不再予以关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日封上画的是古镇锦溪的一座石拱桥。这笔“冤假错案”,始作俑者却是我。

  1985年元旦,我当时在昆山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在一个新年联欢会上,遇见了文管会的程振旅先生。他告诉我,陈逸飞一幅描绘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由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收购。哈默在去年秋天访华时,赠送给了邓小平。随即,这幅油画经作者加工,印上了1985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

  程振旅先生是一位资深文化工作者,以热心肠著称。1983年春,自费留美的陈逸飞回到上海,通过上海美术学校(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孟光先生与昆山文化界朋友联系,去水乡古镇写生,每次都是程振旅陪同。当时昆山至锦溪、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只能走漫长的水路。程振旅向昆山航道管理站商借了一条小轮船,在六七天时间里,陪着陈逸飞一路经甪直、锦溪(当时称陈墓),到达周庄。陈逸飞没有采用画家们常用的在画板上写生的办法,而是把感兴趣的景物拍摄下来,带回画室,再进行创作。他带了满满一挎包柯达胶卷,不停地揿着快门。锦溪和周庄都是南宋时期兴盛起来的水乡古镇,保存着众多的明清建筑,远离都市喧嚣的旖旎风情令人着迷。陈逸飞久久盘桓,拍光了胶卷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故乡的回忆》就是这次水乡之行的收获。他同时还画了好多水乡题材的油画,都是写实的,没有艺术变形。

  1984年冬天,陈逸飞又从美国飞回上海,程振旅先生再次陪他去水乡古镇写生。在这之前,1984年10月29日晚上,在灯火辉煌的纽约哈默画廊,五百多位来宾欢聚一堂,祝贺38岁的青年画家第二次在哈默画廊举办画展,大家对陈逸飞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哈默画廊在美国很有影响,收藏和展出世界各国著名画家的作品。该画廊与陈逸飞签订合同,从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内,在每年的“黄金十月”为他举办画展。这体现了画廊主持者对陈逸飞作品的推崇。

  我在1985年元旦听了程振旅先生提供的情况后,第二天就向省市新闻单位发了消息,《新华日报》没几天就见报了。不久,陈逸飞又从美国寄来了一张16吋的彩色照片,那是由一位美国记者拍摄的,角度选择得很好,邓小平和哈默面对面交谈,装在油画框里的《故乡的回忆》就在他们身旁,几乎占了照片的三分之一。谁看见了都会说,这画的就是周庄双桥。

  上海《青年报》1985年初刊载了署名朱望的文章。文章透露,陈逸飞在哈默画廊第二次画展展出的38幅作品全部被人买走,第一次画展展出作品43幅作品除一件非卖品外也全被买走。1984年秋哈默访华赠给邓小平的礼品《故乡的回忆》,是画家1982年在古镇周庄双桥的写生所得,当是他第一次画展的43幅作品之一,而不是后来许多文章说的第二次画展的38幅作品之一。

  到了1985年的5月14日,《文汇报》刊发了驻联合国记者的一则消息,说中国青年画家陈逸飞的油画经加工后,印上世界联合国协会首日封,从5月10日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公开发售。

  文化传媒使古镇周庄声名鹊起。意欲一睹双桥风采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往周庄。周庄人无不以骄傲的口吻提起陈逸飞与油画双桥。更有无数美术院校的学生前去双桥写生,但愿将来成为陈逸飞第二。

  1990年11月,陈逸飞回到上海,参加其大型画册的首发式。16日,他又一次去往周庄。同行的有旅美画家王英浩、作家陈丹燕、张锡昌和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等。我刚刚调到昆山市文化局工作,也参与了接待。为了报答周庄的盛情,陈逸飞特意带来了一枚首日封,在沈厅赠送给周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周庄双桥:因陈逸飞油画而闻名的两座石桥
·下一篇文章:杨丽萍与富安娜一起向家纺艺术之巅


【相关内容】

“诗画浙江”走进联合国中文日

徐金泉

中国艺术家画作在联合国总部展出 图

倪红梅 顾震球

丝路文化亮相维也纳联合国城

王腾飞 刘向

韩美林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尚栩

中国农民画精品在联合国展出 组图

牛晓雷

中国书法精品展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

王雷、危玮

联合国环境署举办“人与自然”中国书法展

宋晨、郭倩

联合国艺术家与贵州联手保护非遗

石新荣

“中国国粹油画精品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佚名

“中国国粹油画精品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