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钱关键


  1998年9月,浦江美术馆旁(浦江书画街内)开设了6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主营根雕、古玩、盆景、奇石及旅游用品等,专业场初具雏形。10年的发展,“墙内梅花墙外香”的效应日渐显现,但它是否大有可为?能否开辟另一种可与书画媲美的艺术产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神笔马良》讲的是马良从小立志学画,学成以后坚持为穷人画画的故事,表现了马良不畏强暴、一心为善的品德。这个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的童话就发生在浦江,作者洪汛涛是浦江籍著名作家,曾就读于浦江县八甲巷小学。

  受千百年文化沉淀的影响,浦江民间的书画氛围极其浓厚,民间书画家层出不穷。现县城内建有吴茀之纪念馆、张书旂纪念馆、方增先碑刻院、山明美术院等一大批书画场馆。并建有书画市场(书画街)一处,专营书画作品,外地游客来此书画交流交易者络绎不绝。

  浦江县黄宅镇曹街村曾经贴满“小广告”的墙面变成了书画作品荟萃的文化长廊,由农民现场绘就的60余幅作品把村里的长墙装点得焕然一新。如今,浦江农民纷纷在墙壁上“涂鸦”,用书画艺术、历史故事等赶走“牛皮癣”。

   浦江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在县域内出了众多书画大家。在全国堪称一奇,被世人誉为“书画家的摇篮”。

  【核心提示】

  走在浦江书画一条街上,一些店铺关门大吉,尚在营业的二十来家画廊也是冷冷清清。五六年前,坐拥艺术宝库的浦江人开始思索书画产业化之路。时至今日,记者在浦江书画街调查走访发现,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艺术和市场的对接孜孜以求。

  自宋元以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中国书画之乡”这一金字招牌也为浦江增色不少。前不久,浦江县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浦江书画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进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浦江书画产业现状怎样?浦江书画产业是如何带动其他产业的?当年的产业化之争是否已经被人淡忘?5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浦江书画街探访。

  【缘起】

  浦江书画产业化之争

  六年前,正是浦江书画业初露锋芒之际,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们率先提出让浦江书画市场走产业化道路,生产销售集约化,以“中国书画之乡”的品牌效应带动书画经济发展。“产业化并非凭空提出。”他们拿出了现实依据,“义乌在书画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短短几年异军突起,通过走市场化与产业化道路拿到了巨额订单,每年书画交易额保守估计在六七亿元,并成为欧美油画市场的供应基地。”

  接着,有人开始在浦江兴办工厂,聘请一些画师与设计人员。然而浦江书画家群体与经营户并没有一拥而上,在他们看来,艺术存在着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中国美术研究院理事、原浦江县政协委员张寅坦承:“从内心讲我们不愿意放弃本地固有的雄厚书画家资源,而去和外地拼资本、拼技术。”

  事实上,即使在产业化讨论如火如荼时,大多数浦江书画商依然走着以店铺与画室为载体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自产自销和坐等上门。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连环画现状尴尬:拍场上当红书架上遭遇边缘化
·下一篇文章:罕见毕加索早期画像曝光 拍卖起价10万英镑


【相关内容】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如何不陷入美育陷阱

李力加

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数据

马健

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数据

马健

如何看懂正当红的艺术家卡普尔

贾浅烦

2019年伦敦设计节给出答案:如何用科技创作艺术

佚名

2019年伦敦设计节给出答案:如何用科技创作艺术

佚名

2019年伦敦设计节给出答案:如何用科技创作艺术

佚名

2019年伦敦设计节给出答案:如何用科技创作艺术

佚名

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如何收藏中国艺术品

徐翌晟

装置艺术如何面对市场

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