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经》杂志 文章作者:韩捷 |
用钱生钱,这在30年前“靠双手创造财富”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一项战略目标,投资理财会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30年来,随着人们手中财富的增加,中国的投资市场尽管跌宕起伏,但日趋成熟。 关键词:股票一级市场、猴票 文/本刊记者 韩捷 已过知天命年龄的李国胜,看上去精力依然如30年前一样充沛,回想自己充满传奇色彩、跌宕起伏的投资生涯,他笑谈“赚了一点钱,全是因为运气好。”22岁时,他成为中国第一批个人投资者——进行邮票交易,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7岁时,他带着几十万元进入股市,获得巨大成功,最高潮时个人所拥有的股票市值达到几个亿;临近50岁时,他转而投身当代艺术品投资领域,他认为:如今中国所处的快速蓬勃发展阶段、甚至到处充斥着浮躁的环境中,正是孕育伟大艺术家诞生的最好时机。 最早和国际接轨的邮票商人 李国胜出生于1954年,祖籍山东德州,在北京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里任教。从1976年开始,22岁的李国胜就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当时在北京东华门邮票公司门口,每天都有不少人聚集在此,捧着各自的集邮册进行交换或者买卖。很早就开始集邮的李国胜觉得有点意思,慢慢也就加入了进去。靠着自己的悟性、热情、真诚和勤奋,李国胜很快就摸到了这里面的门道,并和邮票总公司和北京分公司主管发行的领导们混得很熟,甚至可以称兄道弟。 一年后,李国胜偶然碰到了一位香港来的姚阿姨,她很喜欢文革邮票,愿意出高价收购。那时李国胜正准备结婚,就和姚阿姨达成了一项交易:用自己的一套半文革邮票,换姚阿姨的一部四喇叭、双声道录音机。姚阿姨对于邮票的品相要求很严格,提出让李国胜调换里面的三四张品相不佳的邮票,第二天再正式进行交易。李国胜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让姚阿姨将自己的集邮册也直接拿走了。第二天在约定的大华电影院门口,李国胜等了整整一个多钟头也不见姚阿姨的身影,虽然内心理智上判断姚阿姨一定不会骗人,但他心里还是一个劲地打鼓,急得汗都下来了。其实,那天刚巧姚阿姨突然遇到点急事耽误了时间,而当时又没有手机。 最终俩人见面后,姚阿姨告诉李国胜,她是香港的邮商,通过最近一个阶段的考察,很看好内地的市场。李国胜先让姚阿姨拿走集邮册的举动,令她非常感动,觉得这个小伙子很真诚,也很聪明,非常期待和李国胜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在回香港的前一天,姚阿姨拿出一本《斯科特邮票目录》交给了李国胜,并撂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的邮票市场最值钱的是信息,谁能第一时间知道国际行情,谁就能赚大钱,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一般在国际交易市场上,判定某种邮票市场价格的最权威标准,就是看其目录价。所谓目录,指的是美国的斯科特、法国的香槟、英国的吉本斯和德国的米歇尔四大邮票年鉴。目录上刊登着每年全球发行的各类正规邮票信息,包括插图、价格、版数、发行情况等等。 当时中国的邮票交易市场,别说四大邮票年鉴,就是普通国内出版的集邮报刊都不多见,北京的集邮者甚至都很难知道广州地区的价格究竟是多少。那些靠体力在国内各个城市间进行长途贩运的邮商们,已经成为30年前中国投资市场上最先掌握“内部消息”的一群人了。而此时的李国胜已经悄悄地和国际市场接轨了。 身在香港的姚阿姨定期都会发来具体邮票品种的买进指令,北京的李国胜照方抓药后,在他购入价的基础上再加一倍的价格直接卖给姚阿姨,几乎是闭着眼睛就能挣钱。由于比同行们知道的更多,李国胜就可以大胆的囤积居奇,加之人脉资源的优势,他甚至经常直接从邮票公司的仓库里大批提货。 自从当初得到那本《斯科特邮票目录》后,李国胜就没有停止过关于邮票的学习和钻研,同时也将身边的同行们越拉越远。除了新发行的各类邮票外,李国胜逐渐认识到了解放区邮票、文革票和英国本土票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明白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国内与国际市场间形成的巨大利润空间,知道了国际上邮票交易的场所还有拍卖…… 见识决定财富 1980年,中国发行了那套如今“地球人都知道”的第一套生肖邮票——猴票,一版6.4元,李国胜买了100版,一共花去640元。当时一辆自行车大概170元左右,中国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大约38元,所以李国胜的640元算是一笔巨款了,曾引起周围街坊邻里们长时间的议论。17年后,也就是在中国邮票市场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时候,一版猴票的价格已经飞涨到27万元。当然,谁也不可能将一直没有停止过上涨的猴票持有17年,当涨到一版上万元的时候,李国胜就将手里的猴票全部出货了。 见识决定一个人财富的积累,如今回想起来,令李国胜扼腕叹息“卖便宜了”的事情又何止猴票一桩。李国胜曾经花十几元收到了几张英国本土早期邮票,觉得应该值几个钱,就交给了姚阿姨并约定:卖掉后一人一半分账。一个月后,李国胜收到了香港汇来的3万元。若干年后,越来越内行的李国胜查阅香港一家拍卖公司的图录,赫然发现了那几张邮票,当时的拍卖价格的确是6万元——但不是人民币,是6万英镑。 大约还是在1980年,李国胜收到一麻袋“大清宝钞”票,其实是当时商人们使用的银票,很多上面都盖着各大钱庄、票号的印章。一套4张,李国胜按每套20元的价钱全部吃进。然后,他提着麻袋坐火车直奔广州,狠狠心开了一个“天价”——每套100元,全部卖给了姚阿姨。就这一个来回,李国胜赚了15万元。但后来,李国胜还是觉得“大清宝钞”肯定是卖便宜了,就打电话追问姚阿姨她出手时卖的是什么价格,一番推托和长时间的迟疑后,电话那头回答说:每套1500元港币。 今天谈起这些往事,李国胜依然唏嘘不已:“那时候太年轻,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但话说回来,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包揽所有的利益,一件艺术品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需要很多人均摊的。” 当然,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并不总是后悔的事,也能带来因祸得福、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姚阿姨有时也会从北京别的人那里进货,造成有几次李国胜进的货全部砸在了自己手里。不料被迫囤了几年的邮票,后来纷纷价格暴涨,为李国胜赚了更大的钱。 |
·上一篇文章:今春油画及当代艺术成交数量金额均有扩张 |
·下一篇文章:“缪斯的冲动”当富豪投资艺术品 |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