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LINK

    不要迷信

    1保真拍卖

    有些拍卖公司为吸引买家,常打着保真拍卖的旗号,有的甚至还声称“拍品成交后如有疑义,只要出具两位国家级的鉴定家的证明或画家本人写的证明确定其伪,即可退货”。中国书画的鉴定十分复杂,不要说一般买家,就是权威鉴定家对同一幅作品也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例如浙江国拍曾上拍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著名老一辈鉴定家徐邦达和谢稚柳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说是伪,一说是真。正是这种鉴定的复杂性,为一些图谋不轨的拍卖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将一些真伪难辨或高仿之作上拍之后,以保真的口号拍卖,一旦买家受骗后,想要退货却十分困难。

    2皇帝印章

    很多人觉得只要盖有玉玺,有御览之宝的作品就能保证不是伪作。其实,大多数皇帝的艺术造诣并不高,而且,宫里收藏的作品也并不能保证都是真迹,有时,宫廷艺人甚至会尊御旨仿制一些书画绝品,或备于宫中,或分赏高官,所以这些进过宫的证件并不完全可信。

  3著录、出版物

    以前大多还都会标识见于清代等朝代的著录,后来慢慢发展成了见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现在,利用出版物造假已经成了一桩新兴的买卖。一般来说,1985年前出版的作品,利用出版物制假的情况较少,因为当时中国拍卖市场刚刚起步。大量的伪著录、伪出版是在2000年之后。2002年秋拍中,安徽某出版社和所谓的某艺术研究会甚至将大量伪作辑录出版,并且将出版日期标为1986年,这也成了一起明目张胆地利用出版物制伪贩伪的不法案例。有些拍卖公司见到作品有出版物就会误以为真,并在拍卖图录上注明该作品著录于何处,当然,也有些拍卖公司明知有伪也会照拍不误。

  4合影照片

    有些卖家为了证明所售作品的真伪,会向买家提供画家与该作品的合影照片,买方见到合影照片也就认为“该作品得自画家本人”不会有假。殊不知,照片也同样有真有假。照片作伪的方法很多,有的是电脑合成,有的是经过裁剪拼接再翻拍而成,也有的是把真伪作品混在一起请画家鉴定时偷拍的。由此可见,在书画交易中,合影照片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确定作品真伪的依据。

    鉴定困局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真假难辨的冲击波

    近两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中国书画已经走向没落的错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中国书画的价格与当代油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一边是按兵不动的平稳,一边是几何倍数的暴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鉴定问题。面对诸多造假案、伪作事件,大部分人对中国书画已经“谈虎色变”,不敢轻易上手,而这也成了中国书画的价格并没有到达应有价位的重要原因。

    双输的结局

    “中国书画的伪作现象当然杜绝不了,我们只能希望规范的体系可以让伪作尽量少地流通,让人们的担心降到最低点。”在采访中,赵珩老师如是说。

    的确,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金就曾表示:“中国书画的特点就是不断临摹过去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基本特点。”所以,在画家陈丹青看来,伪作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欧洲和中国自古就有无比精良的假画业。美国一所博物馆曾买进前希腊时期精美石雕的赝品,上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并查证;文艺复兴前后个别作品被发现并非出自画中署名的画家;伦勃朗那幅著名的《戴金盔的人》,十多年前才被鉴定是赝品;二十世纪更是出现了专门集团制作毕加索、米罗、夏迦尔等早期现代主义大师的伪作,销路甚广。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出现过三次书画作假高潮,分别在宋、明和清末。

    综观中国近十几年来艺术市场发展过程,在书画市场中,因作品真伪问题而引发的争议乃至诉讼时有发生,况且,这些案例还只能算是书画市场中大量伪作赝品的冰山一角。大量伪作赝品充斥于中国书画市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书画的交易,无论是对艺术家、购藏者还是中介机构,这无疑都是一种伤害。据了解,某家国际著名的拍卖公司就曾因为担心“赝品”问题而放弃过拍卖中国画。

    当然,比拍卖公司更揪心和忧心的则是买家,不少对于中国书画颇感兴趣的人始终徘徊在圈子外,问其原因,有人回答,谁愿意每天都为了别上当受骗而提心吊胆呢?所以,与其冒险试水,不如观望。同样,也有不少收藏家采取了知难而退、中途退出的方法,用他们的话说:“连电视里的鉴宝节目都极少做中国书画类的鉴定,我们临时转向,只求别是为时晚矣。”

    以前,总说苛政猛于虎,如今,没有严苛法律规定的中国书画市场的伪作现象的危害同样猛于虎,而且,无论对于拍卖公司、藏家、鉴定家还是画家本人,这都是只真实存在且威力无边的老虎。

    市场被毁了

    目前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现状正是十几年前中国书画市场的重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就是中国画。当普通民众的工资还在以百为单位计算时,国画的价格就已飙至几十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天价”。

    时至2003年,中国国画市场的炒作达到了极致,国画收藏甚至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艺术品的收藏本该是一本以鉴赏为基础的学问,但是,当人们从拍卖场里的落槌声中听到财富的声音,很多人便开始义无反顾地盲目投身于艺术品市场。而这也就成了伪造、作假者最好的时机。

    “中国每年书画交易额一半资金买的全是伪作,这严重干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正常良好的形象,也干扰了真迹的价格。”中国书画收藏家刘文杰早在去年就曾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几年前,当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时,编号为408号的拍品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此次专场成交榜的次席,同时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但在拍卖会结束后,匡时国际总经理董国强却觉得这件拍品“并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他分析说,“虽然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但是,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买家往往都望而却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序,这样的作品价格往往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也经常会被打入另册,受到市场冷遇。”

    这正是中国书画市场的生存现状,面对真假难辨,让人望而生畏的中国书画市场,曾有拍卖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私下向记者表示过,其实,真正有实力、想树立品牌信誉的拍卖公司并不希望市场上充斥着伪作,因为就目前看来,这些伪作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健康的流通与发展,如果整个市场都坏了,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只可惜,如此清醒的人并不是喧闹着的大多数。(祖佳 王璟 王威斯)

    为普及百姓的书画知识,净化中国书画市场,某艺术馆特别在展厅前焚烧假画以示决心。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原价2毛钱小人书拍出5.1万元
·下一篇文章:“缪斯的冲动”当富豪投资艺术品


【相关内容】

阁楼上的卡拉瓦乔:真假难辨却要拍出1亿美元

佚名

【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

佚名

鉴定专家萧平:收藏被低估的画作是一条路

佚名

文化部今年重点治理艺术品鉴定市场乱象

张然

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井喷之后的“深度调整”

金子

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惨淡”背后

岳瑞芳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涨落规律与周期

季 涛

中国艺术品市场空间广 仍需被世界了解

杜杰、童方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呼之欲出

白国庆 尹 毅

国际投行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

陆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