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
近日,孟非接受记者专访。从对《非诚勿扰》的解读到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个在某些观众心目中带有娱乐符号的主持人,卸下“主持”的外在,呈现“人”的真实。告诉人们,也在告诫自己——应该明白“我是谁”。 《非诚勿扰》,“我是谁” 这个节目可能是一幅中国现代社会的 《清明上河图》。 记者:《非诚勿扰》试图承载的更多的内容和东西是什么? 孟非:在一次采访中我说过,这个节目实际上是一幅中国当代年轻人生活的画卷。再大一点说,可能是一幅中国现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就像一位老华侨讲的,“我在海外生活了30年,这个节目,让我们这些在海外漂泊的华侨真正能够看到祖国的变化和祖国人民的现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期节目完了,我说的话有一句两句被观众记住并且认可的话,这个节目的价值就实现了。这一两句话从何而来?不是直接发表意见,而一定是在男女嘉宾讨论的时候,我认为出现某些话题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观点才有一种最正常的、最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既然大家是在讨论嘛,那么我们三个人也可以发表看法,这是这个节目架构的一个优势。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看,台上24位女嘉宾形成了意见发表的主体。在选择女嘉宾时,你们是否倾向于那些对社会有思考、对生活有态度并且能够表达的人? 孟非:我们在选择男女嘉宾的时候,标准应该是共同的。比如说,24位女嘉宾中要有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和家庭条件困难的,长得漂亮的和长得一般的,善于表达的和不太善于表达的,外向的和内向的,包括地域性我们都会考虑。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一定要的。找我开后门当男嘉宾的特别多,老问我,你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我跟他们说,帅不是最重要的,工作好也不是最重要的,你一定要有特点。什么是特点?职业有特色算是,比如这个舞台上以前没有过的,或者说经历特殊的。此外,要善于表达,愿意表达。 生活教给你“想明白” 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无论是“主持人”,还是“人”,绚烂之后,都将归于平淡。平淡中才蕴含着对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明白。在你看来,做一个明白人难吗?怎样才能做一个明白人? 孟非:一个人的状态大约来自这几个方面:受的教育、家庭背景、性格和生活经历。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知识分子,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呈现。有的人姿态很低,有的人就特别想要维护所谓的高端形象。就我能看到的情况来说,真的大家,往往姿态很低。反而是一些中青年的所谓“精英”,总是刻意要表现那种无法掩藏的优越感。我们请来的很多专家学者,他们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也会好好说话,但是一旦面对镜头,就一定要以他们认为的社会约定俗成的教授的形象说话。可能我们的文化里人文主义的成分少了点,对人分三六九等的等级感的维护过于强大了。我们太多地被职业、身份所约束,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这种社会生态对于明白“我是谁”,是很有障碍的。一些主持人会自以为是,恐怕也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光环从哪里来。鲜花和掌声是从哪儿来的?是观众拿遥控器给你的。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这种清楚的领悟,是否与你的人生阅历有关? 孟非:我觉得高考落榜、当过工人等这些经历,其实没有那么特别,没必要把它描述得那么苦。我之前的经历给我的收获是,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我能够知道社会底层人的一些想法。所以在节目中,对那些比如卖菜的、来自农村的嘉宾,我会天然地有一种亲近感,有时候我愿意帮他们说话。 面对成功,明白“我是谁” 现在有些人出了名,他的语汇里就没有“我”这个字了,他会说自己的名字。 记者:从励志版的奋斗经历,到如今的家喻户晓, |
·上一篇文章:鞋的文化世界:探访世界最大鞋博物馆 组图 |
·下一篇文章:重庆綦江现多处生殖器石刻 或与泰国有关(图) |
【相关内容】
邓瑞璇 |
邓瑞璇 |
马启兵 |
关贤一郎 |
陈济朋 |
陈济朋 |
佚名 |
佚名 |
刘勇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