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当代艺术品价格“一路狂飙”。

  1986年涉足当代艺术品收藏的台湾收藏者林明哲,过去十余年一直称,“做收藏要耐得住寂寞”,如今,伴随当代艺术品价格的飞涨,他开始陆续出货手中藏品。

  当年以数百元收藏的当代艺术品,如今纷纷在拍卖行卖出上千万身价,林明哲过去20余年的隐忍,终于“收获”。与林明哲一样,伴随2006年单件艺术品首破百万元,到当年又破千万元,再到2011年春拍《生生息息之爱》创造当代艺术品7906万港元的纪录,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火了”。

  火爆的投资市场格局之外,当代艺术堕入被炒作漩涡。林明哲认为,与欧美艺术家作品相比,当代艺术家作品目前拍价并未达到顶峰。但收藏者唐炬则认为,现在投资市场中,以炒作为目的的基金和以爱好为目的的收藏家比例差别悬殊,这一投资成分结构并不合理。

  这一过程中,创造上述诸多纪录、被称为当代艺术“四大金刚”的张晓刚,却并未因作品升值而快乐。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作品早已经卖出,现在的即使卖出天价,也与我无甚关系”。

  虽然价格已经高企,但当代艺术品价值似乎到顶。10月1日,香港苏富比秋拍将拉开大幕,其中,张晓刚作品“大家庭系列”估价即为5800万至6500万港元,该作品被认为很可能将拍至上亿,创造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

  被炒作者张晓刚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作品价格上涨了13倍之多。

  虽然画家本人对日趋火爆的市场态度冷漠,但张晓刚实为当代艺术中被炒作的第一人。

  2006年1月,张晓刚代表作之一的《大家庭》(2003年作品)在江苏嘉恒比拍卖会上以226万元拍出,成为其第一个“百万纪录”。此后,他的画作成为了各路藏家的“抢手货”。

  2006年3月,其属于相同系列作品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83万元成交,此前的2005,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仅以57万元成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作品价格上涨了13倍之多。

  同年,纽约苏富比的秋季拍卖中,张晓刚更有5件作品在春季的基础上又得以突破,如《天安[4.10 0.00%]门》和《父与子》分别以1912.24万元和1556.08万元的高价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更创张晓刚作品成交价格的新高。

  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中,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以4200万港元的成交价成为目前香港苏富比春拍的最高价。与2005年同系列拍品相比,张晓刚此时作品飞涨约70倍。

  2011年苏富比春拍,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成交价7906万港元,再创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当时,该作品估价2500万-3000万港元。10月1日,张晓刚作品“大家庭系列”即将开拍,估价为5800万至6500万港元,若按照《生生息息之爱》成交价和估价的比值计算,“大家庭系列”很可能首创当代艺术品超亿元纪录。

  除了张晓刚之外,周春芽、方力钧、罗中立、曾梵志、刘野、陈丹青、王沂东、何多苓、冷军、郭润文等人,也成为当代艺术品“过百破千”万元级别的重要作者。

  事实上,作者并未从某一作品升值中得到实惠。手握万余件当代艺术品的林明哲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使是张晓刚的作品,在作者创作初期,他也有仅靠几千元购进的,大部分现在知名的作者,他早期都是在万元以下的成本购得。

  对于市场的认可,张晓刚对本报记者说,“开始时候兴奋了几天,随后,就很平淡了,现在几乎不怎么关注了。我现在都不知道画在谁手里,也不关心它的价格,仅是大家由于我的画价格飞涨之后,来过分关心我,才使得我有一些被打扰的感觉”。

  炒作漩涡

  藏家投资者和单纯逐利的商业投资者比重严重失衡,导致整个市场追逐投资回报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在张晓刚身上,同一系列作品,3年时间,价格飞涨约70倍。当代艺术品从百万元级,升格至千万元级,用了不足一年时间,而从千万元逼近亿元级,也只经历了5年时间。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99版50元纸币单张价突破250元
·下一篇文章:金价震荡 金银币市场稳如泰山


【相关内容】

非洲现当代艺术品:关注度不断攀升 市场仍待开发

佚名

《橙红黄》5.47亿元成交创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

怀心

外抛内吸资金垄断 岭南书画成机构逐利对象(图)

林 琳

外抛内吸资金垄断 岭南书画成机构逐利对象(图)

林 琳

苏富比预拍卖雷曼兄弟公司400多件当代艺术品

佚名

阿布拉莫维奇为私人游艇购置35件当代艺术品

佚名

当代艺术品已“洗牌”成宿命 一路价狂跌到四成

潘洁

中国当代艺术品无人问津 夜场拍卖遇寒流

孙国胜

天价当代艺术品多为虚假交易 炒家忽悠新手

佚名

廉价的当代艺术品渐成市场新宠

艺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