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阅读提示

  没有身份标记,崇尚越像越好,在市场上流通的文物仿制品,难免让人心生顾虑:假古董会不会扮成真文物招摇撞骗?买家对拍卖公司拍假提起的诉讼时有听闻,艺术家维权打假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个市场,水很深。

  文物仿制为何红火、该怎样规范?这个擦边球又击中了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哪些积弊?学者、业者的回答,掀开了文物仿制产业的冰山一角。

  影响

  95%以上的仿制品属中低水平,在古玩城淘宝是奢望

  一份《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将中国的文物仿制产业扫入了舆论漩涡之中。公众之所以关注,是因为仿制和造假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作旧也好、仿制也罢,在采访中,文物仿制从业人员特别小心自己的措辞,他们决不会声言自己是在“复制”文物。因为依据《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从事文物复制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资质证书。而且复制品的数量和流通路径也是严格受限的。

  《中国文物黑皮书》的作者、文化学者吴树曾多次深入仿制点“侦查”,掌握了不少一手资料,“目前我国的文物仿制市场,95%以上的产品都是中低水平。”

  说到“仿”,很多人都会关心它的合法性问题。“仿制违不违法、作旧该不该罚,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吴树口中的“没有界定”,恰恰让文物仿制踩在了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无怪乎许多仿制者在卷入文物制假风波时,总会一再强调是“仿品”,而非复制文物,更不是造假。

  从《地下作旧产业调查》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仿制产业遍及全国10余个省份,涉及玉器、瓷器、青铜器、书画等多个门类。“现在古玩城卖的基本上都是中低水平的仿品,高仿品绝少出现,更别说是真品。”吴树的这一结论,或许会刺破许多人古玩城淘宝的美梦。

  尽管文物仿制并未明确受限,但吴树对此的观点是,“不违法不等于没有害。”

  “去北京潘家园淘、去古玩城逛的人有不少都是抱着买古董的初衷去的,结果买回来的都是仿品,这也是一种欺诈。”有人会用“打眼捡漏”来为制售者开脱,你自己淘东西打了眼,怨不得别人。

  对于这样的观点,吴树很是愤慨,“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收藏是小众行为,风险全由消费者承担或许只是局部问题,但现在少说也有几千万人往里头砸了钱,市场大了,就应该更加规范,制假售假者一定要严惩。”

  文物仿制在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看来,不仅会造成消费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更动摇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大部分仿制品做工粗糙,让不符合历史形制的仿制品流传下去,往远了说,会给历史蒙上一层尘霾。”

  “比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原本都是很小巧的,现在一些仿品做成了像镰刀那么大,还有之前闹得满城风雨的汉代玉凳,将凳子穿越回了一个没有凳子的年代。如果让这样的谬种流传,是对历史的草率,后人在传承文化时极有可能出现误差。”杭间认为,对文化品质的磨蚀,是文物仿制品的致命伤害。

  原因

  与文物沾边才有钱赚,鉴定体系不完善让仿品钻空子

  文物仿制依托的是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但如今它的“红火”,在吴树看来有着很现实的原因:钱。

  “如果把这些仿制品当工艺品卖,估计生产商要倒掉一半。但是如果跟文物沾上了边,甚至戴上文物的帽子,那么价格就不可同日而语。”吴树进一步解释。

  在吴树看来,中低端的文物仿制品可以供消遣娱乐,基本不会扰乱文物艺术品市场,但是一些高仿品,就是冲着“以假乱真”去的。

  吴树曾经暗访过景德镇高仿瓷器的制造流程,“他们烧制出来的元明清瓷器,可以连成分都跟真品一样,就算用上高科技手段都无法辨明真假。”

  能躲过精密的科技检测,是否能逃过专家的火眼金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友宪教授坦言,人工鉴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上世纪90年代,围绕一幅仿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是否为张大千所作,当时的南派与北派两位鉴定大师的意见完全相左。“鉴别一幅作品是否是高仿,鉴定家之间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现在也并不鲜见。”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皇帝也造假字画 古字画伪作亦有真价值
·下一篇文章:邮票保存收藏两不误


【相关内容】

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享年95岁 漫威宇宙就此终结 如江湖失去金庸

佚名

一幅画495欧 维也纳动物园熊猫成网红画家

佚名

投资艺术品基金950万打水漂

佚名

投资艺术品基金950万打水漂

佚名

国画大师遗产案开审 母亲95岁生日子女上庭争产

佚名

调查称古玩城淘宝是奢望 95%属中低水平仿品

佚名

艺术品市场中95%是假货 藏家买到只能认栽

韩帮文

艺术品市场中95%是假货 藏家买到只能认栽

韩帮文

拍卖行热衷海外“淘宝” 回流作品易让买家认可

佚名

王沂东《新娘》1955万元出嫁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