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徐 蕾


艺术家将先于艺术的人类的情感及美感抽象为一种艺术符号,而接受者则通过艺术符号才能重新清晰地体验这些情感和美感。但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还是接受者,他们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艺术符号清晰地体验这种情感和美感的存在,只不过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符号中体验,而接受者在解读艺术符号中体验。 由于在历史的时间坐标中,每一个时期的人都可以看作中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点,而且人类社会越是向前推进,人和人类的本质情感就越来越疏离,相对这种疏离,人们又产生了认识、体验那种本质情感的渴求,就如同人们在情感深处对婴儿时期母亲怀抱的留恋,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艺术家的创造和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的过程其实是社会中的人借助艺术符号回归到(即重新清晰地体验)人类本质情感的过程。

但这种借助艺术符号的回归是危险的,这里讲的危险指的是艺术符号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在处理情感和思想的关系时产生的。“在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为了更清楚地指明这种危险,这里将借用一个希腊神话的隐喻来说明。雅典的代达罗斯是一个建筑家和雕刻家,他被喻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被人陷害流亡到一个孤岛,为了回到故乡,他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用羽毛和蜜蜡做成双翼准备飞回故乡,出发前,他告诫儿子说:“假使飞得太低,你的翼会触到海水而湿透,就会落入大海。飞太高,你的羽毛会因太阳而着火,所以要飞在大海与太阳的中间。”在飞行中,伊卡洛斯飞得太高,强烈的阳光融解了粘合羽毛的蜜蜡,羽翼从肩上分解,他从空坠落。  如果我们将艺术符号比作人工的双翼,故乡比作先于艺术的人类的情感和美感,太阳和大海比作艺术中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对艺术家来说,太偏重情感,艺术作品就会便成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让人不知所云;太偏重思想,艺术作品就会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呆板的、功能性的形式。对接受者而言,太偏重情感,解读艺术作品就会变成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只会让人产生生理的情绪冲动,而无法体验其中的文化沉淀;太偏重思想,就会使解读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类似于数学公式的推理,产生对艺术作品牵强附会的解释,从而体验不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本质。

    综上所述,艺术的创造和接受,是人们为了体验先于艺术存在的人类的情感和美感而产生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和解码如硬币的两面一般不可分割,而对这种人类的本质情感的体验依靠情感和理性共同完成,缺一不可。

在传播中永生的艺术

     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情感中,人们通过艺术符号才能最直接、最完整、最清晰地体验人类的情感本质,但人类的情感本质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艺术和社会是作为两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的,但它们既不是孤立的,又不是合为一体的。恰如身躯与灵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但又无共同的目标或意义。 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实体,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艺术符号(即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传播行为建立的,也就是说,艺术依赖社会传播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存中,并且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即艺术符号真正获得了生命,而社会传播本身对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在宇宙中,传播是先于艺术的一种普遍现象,太阳发光发热、植物传花授粉,动物为向同伴传递食物或求爱的信息,发出声音、气味、做出各种动作;在人类社会,传播是先于艺术而产生的最古老的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从最早的声音和肢体动作到语言符号再到文字符号,人类社会在传播活动中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迈进。通过传播,人类才能共同分享和体验人类的思想情感。

|<< << < 1 2 3 4 5 6 7 > >> >>|

·上一篇文章: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下一篇文章:艺术传播与接受


【相关内容】

150件中阿艺术家作品亮相千年瓷都

佚名

黄盒子潮流艺术大展黄盒子新羽计划举办

佚名

MoMA新展,被忽视的录像先锋艺术家被再次提及

佚名

英国艺术史家、原泰特美术馆馆长艾伦·鲍内斯辞世

佚名

247万!国外艺术爱好者烧毁原画4倍价格卖出电子版

佚名

澳洲艺术界“怪诞天才”个展“障碍画”正在展出

佚名

牛津大学艺术家将世界名画变成超趣味互动机械杰作

佚名

雕刻在木板上的敦煌艺术

佚名

天津启动创意城市艺术计划 让艺术“邂逅”生活

佚名

胡润“全球艺术榜”公布 大卫·霍克尼居首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