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徐 蕾 |
从对传播的简单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而艺术作为情感符号的存在,使得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播。因为,创造和接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艺术家的创造如果离开了社会,艺术就沦为个人自娱自乐的玩具,从而失去意义。也就是说,没有接受也就没有创造。作为情感符号,艺术只有在被解读时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艺术符号从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将情感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即编码;而接受者把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再还原成情感信息,就是译码。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规则,也就是传播中的游戏规则:1、无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2、传播渠道是人为控制的。3、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提供信息,受众则根据自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模式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所以,艺术本身才会出现个体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阶级的各种不同的差异及属性。艺术符号只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只有在传播中,艺术符号才能影响大众的思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所以说,艺术符号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传播活动对艺术的影响中看出。 纵观艺术史,我们发现在传播中,受众和媒介对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1、由于艺术品在传播过程中所面对的受众的不同造成了艺术在社会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存在,例如在古典时代艺术与贵族发生关系就是一种贵族艺术,后来称之为精英艺术;艺术与民间发生关系就是一种民间艺术,而在现代,艺术与大众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大众的存在。或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艺术。我们将这种大众的存在看作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艺术的存在。 2、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与作为载体的媒介有关。例如,神话和史诗是口语媒介时代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搏斗的实践中,通过想象和长期的"口耳"相传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史传文学和诗同是文字媒介时代的产物,它是掌握文字的文人根据历史史实所作的记载,而诗词则是文人的"专利";戏剧(曲)是"口语"和“文字”相加的产物,它需要剧作家提供“剧本”,同时需要演员运用“口语”来表现;小说则是印刷时代的产物,虽然,它是从"说书"的"话本"演变过来的但小说的"畅销。是大众媒介时代产生的现象。它不能仅仅借助于"刻本"的印刷。而必须得到机械印刷媒介的支助才能大量印行:而电视像电影一样,是电子媒介时代的产物,它的"风行"主要得益于电子媒介这种技术手段。 将艺术看作一种社会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这些人会说,艺术是一种独立的情感符号,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形式,艺术的存在重要的是形式结构而不是艺术创作的社会和道德目的,应该为艺术而艺术。在传播中,艺术必然要受到接受者和传播渠道控制者的影响,艺术会因社会和道德的目的而模糊了作为情感符号存在的本质,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因迎合大众而媚俗,失去自身的独特性、神圣感。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艺术正是因为在传播中才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而受众面越广,这样的生命力就越强。有了口口相传,神话才得以流传,有了印刷媒介,小说才得以流行,有了观众、听众,才有了音乐、戏剧、电影。正是因为传播,不同的艺术类型才会被认识,艺术中的技巧、技法才会日愈成熟。大众传播本身就包融了多元的文化,这可以使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更加成熟:基于接受者的艺术创作变得更加自由,因为在大众传播中无论怎样的艺术形式都能找到它的接受者,从而产生审美价值。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变得广阔,知音难觅是社会传播不发达造成的,艺术家可以不迎合大众,而是选择艺术的接受者。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双向的,对艺术的接受者,他们可以摆脱政治、道德、种族、国家的限制,体验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不过,这也对接受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因为对真正的好的艺术作品的选择需要相当的文化层次。 |
·上一篇文章: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
·下一篇文章:艺术传播与接受 |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